兒童的泌尿與生殖健康是家長關心的重要議題,**尿床(夜間遺尿症)、隱睪症(隱睪)**等問題,若未及早發現與治療,可能影響孩子的成長發育與生活品質。
本篇文章將探討尿床的治療方式、隱睪症的診斷與治療,幫助家長更了解兒童泌尿健康的重要性,及早介入改善。
一、兒童尿床(夜間遺尿症)治療
1. 什麼是夜間遺尿症?
夜間遺尿(俗稱尿床)是指 5歲以上的兒童仍無法自主控制夜間排尿,每週至少發生 2次尿床,且持續3個月以上。
尿床並非疾病,而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發育問題,通常會隨著成長改善,但仍有約10-15%的7歲兒童持續有尿床的情況。
2. 兒童尿床的原因
✅ 膀胱發育尚未成熟:部分孩子的膀胱容量較小,無法完整儲存整夜的尿量。
✅ 抗利尿激素(ADH)分泌不足:正常情況下,夜間抗利尿激素應增加,以減少尿液產生。若分泌不足,可能導致夜間尿量過多。
✅ 遺傳因素:若父母在兒童時期也曾有尿床經驗,孩子尿床的機率較高。
✅ 深度睡眠:部分兒童夜間熟睡程度較深,無法察覺膀胱尿意訊號,導致尿床。
✅ 心理因素:壓力、焦慮、學校適應不良等,也可能影響排尿控制能力。
3. 兒童尿床的治療方法
💡 生活習慣改善
✔ 睡前2小時減少飲水量,避免膀胱過度充盈。
✔ 建立規律排尿習慣,睡前一定要排尿,白天也鼓勵定時排尿。
✔ 避免攝取利尿性飲品(如茶類、咖啡、汽水等)。
✔ 尿床警報器:一種感測尿液的裝置,當尿液開始流出時即發出警報,幫助孩子培養夜間醒來排尿的習慣。
💊 藥物治療(適用於嚴重尿床情況)
- 抗利尿激素(Desmopressin, DDAVP):可幫助減少夜間尿量,適用於尿液產量過多的孩子。
- 抗膽鹼藥物(Oxybutynin):可幫助放鬆膀胱,適用於膀胱過度活動的孩子。
- 三環抗憂鬱劑(Imipramine):可幫助改善膀胱控制,但因有副作用,僅在其他治療無效時使用。
🚨 何時應就醫?
若孩子6歲以上仍頻繁尿床,或合併有以下症狀,應尋求兒童泌尿科醫師評估:
❗ 白天頻尿或尿失禁
❗ 尿液異常(血尿、尿味異常)
❗ 頻繁泌尿道感染
二、兒童隱睪症(隱睪)
1. 什麼是隱睪症?
隱睪症(Cryptorchidism)是指 睪丸未能正常下降至陰囊內,通常發生於早產兒或新生兒,是最常見的男性生殖系統發育異常之一。
在胎兒發育過程中,睪丸原本位於腹腔內,應在出生前降至陰囊內。然而,部分男嬰的睪丸未完全下降,導致單側或雙側隱睪的情況。
2. 隱睪症的分類
🔹 可觸及型隱睪(Palpable Cryptorchidism):醫師可在鼠蹊部或腹股溝處觸摸到睪丸。
🔹 不可觸及型隱睪(Non-palpable Cryptorchidism):睪丸可能位於腹腔內,需透過影像學(如超音波或腹腔鏡)確定位置。
🔹 游走睪丸(Retractile Testis):睪丸偶爾會縮回鼠蹊部,但仍可輕易拉回陰囊內,通常不需要手術治療。
3. 為什麼需要治療隱睪症?
若睪丸長期位於腹腔內,可能導致以下問題:
❗ 睪丸發育不良:睪丸在較高溫的腹腔內,可能影響精子生成與未來生育能力。
❗ 增加睪丸癌風險:隱睪症患者成年後發生睪丸癌的風險較高。
❗ 增加睪丸扭轉風險:睪丸未固定於陰囊內,較容易發生睪丸扭轉,導致劇烈疼痛與睪丸壞死。
4. 隱睪症的治療方式
✅ 觀察與等待(6個月內)
部分新生兒的睪丸可能在出生後6個月內自然下降,因此不需要立即治療。
✅ 手術治療(睪丸固定術,Orchiopexy)
- 建議年齡:6個月至1歲之間,最遲應於 18個月內完成。
- 手術方式:透過鼠蹊部切口,將睪丸拉回並固定於陰囊內。
- 若睪丸位於腹腔內,可能需使用腹腔鏡輔助手術。
✅ 荷爾蒙治療(較少使用)
某些案例可能使用**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(hCG)**刺激睪丸下降,但效果有限。
三、兒童泌尿健康檢查建議
為確保孩子的泌尿與生殖健康,建議家長定期帶孩子接受檢查,尤其是以下情況應諮詢兒童泌尿科醫師:
✅ 6歲以上仍尿床,影響日常生活
✅ 懷疑隱睪症,特別是陰囊看起來不對稱或觸摸不到睪丸
✅ 尿頻、尿急、尿失禁,或反覆泌尿道感染